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文学云作家报云朵儿
注册申诉:xianchangbao@126.com云朵儿云朵儿
查看: 5436|回复: 4

《齐风蒲韵》聊斋俚曲演唱会四大看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1-21 12:01: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劳丁 于 2015-11-30 17:51 编辑

《齐风蒲韵》聊斋俚曲演唱会四大看点
由淄博市委宣传部、市文广新局、市文联等主办、淄博市聊斋俚曲艺术团演出的《齐风蒲韵》聊斋俚曲演唱会,1120日晚7点在淄博剧院上演。整场14个节目,以宣传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聊斋俚曲为宗旨,剧院内观众暴满,取得了令人惊喜的演出效果。
该场节目由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聊斋俚曲传承人蒲章俊先生及弟子邹锜总策划、山东理工大学教授刘秀荣、国家一级演员王濮琴任艺术指导,国家一级编导张沂导演。我市著名音乐专家刘洪早、陈倩、陈玉琛、阎水村担任顾问及编曲,整场节目特色浓郁,突显四大看点:
  1、战友歌舞团作曲家王竹林谱写的开场曲《聊斋魂》(丁恩昌词)主题显明韵味浓郁,他曾为《东方红》歌舞史诗作曲,赢来满堂彩2、蒲章俊、邹锜、刘秀荣三人倾情演唱的《磨难曲》第八回”旷野逢仙” 原汁原味,行腔落韵婉约淳朴,令人心醉3、陈玉琛整理的小合唱《叠断桥》、齐唱《金纽丝》,闫水村谝配的《禳妒咒》等演唱声情并茂。李强表演的《剑魂》,反映出齐国将士威武勇敢,不时被掌声打断。4、当主持人宣布压轴节目《聊斋俚曲神韵》的曲作者,85岁高龄的刘洪早老师就在观众席里,全场掌声雷动持续了五分多钟,30余台摄影摄像机对准了刘老,场面热烈令人动情。
(丁恩昌王世釜撰搞  摄影之一)
























作曲家刘洪早与邹锜

作曲家刘洪早与邹锜
发表于 2015-11-22 04:30:17 | 显示全部楼层
聊斋俚曲是咱淄博的文化遗产,应该发扬与传承,聊斋俚曲艺术团迈出了第一步,可喜可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1-22 10:45:45 | 显示全部楼层
《聊斋俚曲》的通俗性
杨玉勇
蒲松龄,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人称聊斋先生,其文学作品成就主要有二个方面,一是创作了短篇小说《聊斋志异》,被誉为“世界短篇小说之王”;二是创作了《聊斋俚曲》。
聊斋俚曲的流传地区主要在山东省淄博市,蒲氏家族及后人是主要传承者,它主要是山东方言为基础的淄博方言,以淄川方言为先;大多数俚曲作品创作于晚年,是蒲松龄设帐于西铺毕家为取悦毕际有的孀妻王老夫人而创作,据传当年蒲松龄创作俚曲的地方叫绰然堂,白天他教书,代馆东应酬,晚上毕府子弟到绰然堂听他讲故事,夜深人静的时候,他开始创作,一年四季,坚持不懈;由于俚曲是说唱艺术,俚曲每段词成他都会以掌击桌作板,一板一眼的哼唱,有时忘乎所以,情不自禁,他竟脚踏楼板,放声高唱,导致楼板砰砰作响,这时院中看家的大黄狗以为家中有了变故,闻声一路跑来,狂吠不止,这才惊醒如痴如醉的蒲松龄,于是他为之敛声,黄狗原路返回,可时间不长,唱声再度响起,随后犬声大作,往返数次,累的大黄狗筋疲力尽。
聊斋俚曲根据蒲松龄墓碑记载为14种,其中《富贵神仙》变为《磨难曲》后,共15种,所用曲调是借用当时流行的几十种曲牌填词演唱的,曲目主要有《耍孩儿》、《玉娥朗》、《红粉莲》和《叠断桥》等,由于蒲松龄的斋名为“聊斋”,故称“聊斋俚曲”,又名“蒲松龄俚曲”。
聊斋俚曲的通俗性是俚曲最显著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内容的生活化
聊斋俚曲是蒲松龄为“参破村庸之谜,而大醒市媪之梦”,用以劝善惩恶,移风易俗,因此,俚曲的作品内容主要来源于当时的平民生活和社会的热点问题,特别是当时老百姓所关心的一些生活热点问题,比如《墙头记》取材于当时社会人们关心的尊老爱老养老的社会问题,作者抓住“养儿防老”人们这一错误观念,创作《墙头记》对这一错误观念进行抨击,由于《墙头记》贴近生活又贴近时代,深受平民百姓的喜爱,至今仍对人们尊老爱老敬老有教化作用。
二、        语言的大众化
聊斋俚曲在语言运用上,蒲松龄运用白话口语加方言的手法,使俚曲充满了清新活泼的勃勃生机,犹如一幅幅社会风俗画,特别是乡音的运用,更使俚曲让平民百姓倍感亲切。比如《俊夜叉》中的张三姐痛斥丈夫赌博后,叙述自己的生活苦难时说:“俺一日吃了一碗菜汁子,拾了一把烂棘子,着咱家里小妮子,借把盐来炒虱子,章邱的话头好日头。”这些方言土语的运用,形成了聊斋俚曲语言的地方特色和风格特点。同时蒲松龄在塑造人物时,常常使口语性格化,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口吻毕肖,出神入化。特别是蒲松龄大量采用歇后语,使用讽刺夸张,反话正说等手法,使俚曲的语言在口语的话中充满了诙谐幽默的喜剧风格,让人们在嬉笑愉悦之中认识丑美,辨别是非,在真情的感召下受到教化。
三、声腔的世俗化
聊斋俚曲由于充满着浓厚的地方特色,处处散发着诱人的乡土芬芳,因此,蒲松龄在声腔设计上采用世俗化的手法,使俚曲成了广泛传唱于街衢里巷的传世之作。曲本源于白话,但俚曲继承发扬了元曲和通俗的说唱艺术,有说有唱引人入胜,特别演唱的曲牌是当时社会的时调俗曲,人们对这些曲牌熟悉又新鲜,为人们喜闻乐见,到了蒲松龄的笔下,便活龙活现起来,拉近了作者之间的距离,消除了与作者之间的隔阂,在当时产生了很强的说唱艺术魅力。
《聊斋俚曲》与《聊斋志异》是文学大师蒲松龄一白一文,一俗一雅,一长一短文学成就的两个高峰、两座丰碑,在她们的相映生辉中,奠定了蒲松龄在中国古典文学乃世界文学中的大师地位。

原载《神州作品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9 06:55:20 | 显示全部楼层
淄水金山黄丰年 发表于 2015-11-22 04:30
聊斋俚曲是咱淄博的文化遗产,应该发扬与传承,聊斋俚曲艺术团迈出了第一步,可喜可贺。

让聊斋俚曲走出国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1-30 17:52:25 | 显示全部楼层
天使 发表于 2015-11-22 10:45
《聊斋俚曲》的通俗性
杨玉勇
蒲松龄,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人称聊斋先生,其文学作品成就 ...

令人长知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文学云(文学现场西湖版):华语网络文学创作云

文学新生态【西湖IP大会论坛现场】网生迭代 为I而生

网络作家版权保护中心

侵权违法投诉电话:13 175 114 117

|云朵儿|Literature Cloud Forum |《云朵儿》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